在游艇圈有一个现象,就是每当事故发生时,大家都不太敢说,不太愿意去说,有时媒体的报道也被认为是添乱,究其原因就是担心如果报道事故被管理部门知道后,对游艇的管理就会更加严格,不利于行业的发展。事实是否如此,仁者见仁智者见智,但确实发生过事故后一刀切的严管现象,所以业界的担心确实也能理解。但如果一个行业都不敢正视安全,又如何能保障安全呢?何况,很多事故的原因还是值得总结的。本文就以近年的钓鱼艇事故为例,一起探讨安全事故对于行业的影响。



综合近几年的游艇事故案例不难发现,豪华游艇、运动艇、帆船等游艇事故案例较少,只有少数几个火灾、搁浅等事故,人员伤亡几乎没有,比较严重的是大连、深圳的两起游艇与水域游泳者发生碰撞的事故,造成人员伤亡,影响较大,但事故的原因基本以人为过失所致。就船型来说,发生事故更多的是钓鱼艇,其中最严重的是2019年钓鱼艇沉没导致包括船东在内5人死亡的事故。


从以往发生的钓鱼艇事故可以看到,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,但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:


01.部分船只没有办理三证、没有经过适航检验


现实中,不少钓鱼艇船东不愿意办理三证,因为不办理三证的钓鱼艇,如果不开发票,则可以规避增值税,长度大于8米的钓鱼艇还可以规避消费税,船东可以节省部分税费。船东以低价对船厂进行压价,船厂无奈接受订单。由于不需要适航证,船只就不必通过船检检验,因此船厂对于质量把控等工作完全取决于自身对于安全的态度,就可能出现未尽到安全生产的情况。类似这样的钓鱼艇,由于没有受到船检的监督,其质量和安全性可想而知,2019年发生的5人死亡的案例就是最典型的代表。


02.超航区航行


钓鱼艇的适航证中明确注明了该艇的适航航区荷载人数,这个航区是船检根据该艇的质量状况,通过安全标准进行检验而确定的。据了解,国内生产钓鱼艇的厂家,只有少部分船厂能制造2类航区的钓鱼艇,大部分主要还是3类或是4类航区。但近几年,不少钓友喜欢到东海南海钻井平台周围海域钓鱼,但这些钻井平台与大陆的距离,基本上都超过20海里。也就是说,这些要开往大部分钻井平台的钓鱼艇,至少是必须拥有2类以上适航航区的证书。虽然近几年的不少钓鱼艇事故,很多是因为遭遇恶劣天气导致,但其根源是超航区航行的船只无法抵御恶劣天气。很多船东甚至不清楚钓鱼艇的航区范围,以致在购买钓鱼艇及上牌时根本不关心航区。以最近北海发生的钓鱼艇事故为例,从视频上看,出事的钓鱼艇大概率是不具备2类航区适航证书的。所以,除了天气原因,这起事故的原因大概率是超航区航行导致。


03.船东安全意识淡薄


在国内钓鱼艇市场上,一直存在一种特别的现象,那就是不比质量比价格。个别船东购买钓鱼艇时,是通过低价货比三家,而不是货比三家的质量。个别船厂迫于生存压力,以低价竞争,对于游艇的质量以通过检验为标准,而不是以安全为标准。类似这样的钓鱼艇,其安全质量又如何能得到长期保障呢?有的钓鱼艇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甚至出现船体裂开的现象。同时,船东对于适航航区航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乃至心存侥幸,对于天气变化未有足够的重视,以及缺乏经验盲目跟风,以致在超航区航行突遇天气变化时,出事的概率就非常高。2018年广东小型钓鱼艇前往西沙油井途中沉没就是这样的情况,缺乏经验的船东对于季风认识不足,无法提前规避风险,说到底根源还是安全意识淡薄所致。


从近年的游艇事故案例可以看到,游艇安全事故的比例还是非常少的,这归功于近几年安全意识的提高。一方面,游艇按适航航区航行的要求能严格执行,另一方方面,船东对于三证的办理都有了共识,而且不少游艇会对于停泊的游艇也有三证的要求。但不少价格比较低的钓鱼艇,特别是没有三证的钓鱼艇,基本上没有停泊在游艇会。质量参差不齐的钓鱼艇当然容易发生事故,而近几年的钓鱼艇事故,已经影响到管理层对于整个行业的态度,这才是真正影响行业发展的原因。其实分析钓鱼艇事故的原因,还是能找到事故根源的。所以,在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后,通过提高钓鱼艇的安全质量,严格适航检验,加强超航区航行危险性宣传,鼓励支持规范化生产管理的钓鱼艇厂家等方式,是可以做到减少钓鱼艇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的。


其实,在全世界任何地方,具备交通工具属性的游艇,想要完全杜绝安全事故都是无法保证的。但正视游艇安全事故,通过吸取教训总结经验,是可以减少事故发生的,近几年动力艇、帆船事故减少就是最好的证明。所以,游艇的安全是完全有保障的,这也是钓鱼艇可以借鉴的经验。


鲁ICP备09006579号-1    ©版权所有 青岛万企游艇俱乐部